問對問題與反過來想|投資之路
我一直認為要搞懂一門學問,最簡單的方式,就是去問最簡單的問題
我的朋友大概都知道,我是空手道與劍道黑帶兩段,但是有些人才知道我當初搏擊類的啟蒙是小八極拳與梅花螳螂拳!
那如果你問我若想學習保護自己(身體)的技術,可能就面臨到一個問題:中國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?怎麼練?怎麼用?跟其他武術(例如空手道)又有甚麼不同?
我在2X歲時參加中正盃自由搏擊賽,發現很多的傳統武術教練,學生上場對打完全與散打的方式沒有區別!那這真的是傳統武術嗎?為何不學拳擊或是散打?
舉個例子,我超愛的電影《臥虎藏龍》中有一幕,俞秀蓮鬥玉嬌龍,裏頭有個很小的武打細節,就是俞秀蓮用自己的腿,去管住、圈住玉嬌龍的腿!這個動作是中國南派武術的經典用法,不過現代中國武術的教練與學生,是很難把這個管腿、圈腿的絕活,融合進去他們的散打節奏中。
為什麼很難融合呢?因為兩者之間的「節奏」不一樣;比如都是出拳,可是拳擊有拳擊的節奏、散打有散打的節奏、泰拳有泰拳的節奏、空手道甚至柔道都有他的節奏。
中國傳統武術當然自己的節奏。而這個「節奏」我們都叫作「拍位」,意思就是「拍子」與「部位」
中國武術有沒有自己的節奏?他的招式能不能與現代搏擊融合?人都是兩手兩腳,那麼在對方用現代搏擊的方式進攻時,你到底要怎麼運用中國武術的方法來防禦,並且反擊?都是些很簡單的提問。
任何一門學問都是這樣,可以通過簡單的提問,來整理自己的思路,並且測試自己對這門學問到底有沒有完全透徹的理解。
投資當然也是如此!
舉例來說,市場上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,叫做「你永遠猜不中股市的漲跌」
同意的,就是認為「股市漲跌猜不中」;
不同意的,就是認為「股市的漲跌可以預測」。
你認為呢?真的能夠猜中嗎?
如果你能預測股市的漲跌,恭喜你們一路發財
如果不能,那麼我們要嘗試思考如何在不能預測漲跌的前提下,對股票低買高賣來賺錢?也就是那就是你要想出一種,「即使無法預知股市的漲跌,你還是能夠賺錢」的方法。
這句話其實就是投資的核心。
比如說:有人叫你去買黃金的時候,你就要思考:我能夠預知或猜中黃金價格的漲跌嗎?如果不能,那麼我可以在投資黃金上賺錢嗎?
又比如說:有人叫你去買高台灣價值的 ETF,你可以思考:我能夠預知這檔 ETF 的漲跌嗎?如果不能,那麼我可以在投資這檔 ETF 上面賺到錢嗎?
投資的最大陷阱就在這裏:所有的媒體、所有的老師,總是以一個暗示性或明示性的方式在告訴你,可以去預測或猜中股市、或任何一檔投資標的的價格漲跌。
但是真實的投資就像是我前陣子看的「巨人思維」中所說:
交易的重點非預測;「看對賺多少、看錯賠多少」才是最大的重點。
當然還有另一個訣竅,那就是「反過來想」(談判思考的三乘三:正反合)
還是先用武術為例:
武術搏擊,如果對方出拳很快,那麼正常做法就是想辦法比對手練得更快。
不過像一些傳統武術中的內家功夫,如太極拳或心意六合等等,這些武術的想法就是「反過來想」
也就是說,在對手攻擊很快的時候,這些武功的思路不是比對手更快,而是讓對手慢下來(絕對不是自己慢吞吞的就是內家拳,太極拳也是有奔雷如電的)。
古代拳譜所謂的「以慢打快,快何能為?」大約就是這樣的概念。
而股市中我們也是常常需要「反過來想」
比如大家都喜歡關注的「消息面」,其實股市的「消息面」,對應的應該是「心理面」,他們應該是一體兩面的事。像是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 John Maynard Keynes 與金融大鱷索羅斯 George Soros 就是這種投機心法的高人,不靠計算價值,也不靠機率分配,基本上以「感覺」為主
索羅斯有很多哲學上對接投機的思考,但他最依賴的,是他天下聞名的背痛,索羅斯曾說:「感覺到背一痛,就知道要賣股了。」
而凱因斯的秘書回憶,凱因斯的投資方式只是每天晨起時,看看泰唔士報,而我認為就是這樣「反過來想」的最佳案例。
看到好消息展望大好的報導,你得反過來想想,這是不是某些特定利益集團放出來的「廣告文」?
看到壞消息未來幾年前途茫茫的報導,你得反過來想想,這是不是大戶們為了蒐羅籌碼所放出來的「恫嚇文」?
除了消息面之外,我們可以再思考深一層的問題;那就是一檔股票,為什麼常常需要「炒作題材」?又或者反過來說,為什麼唯有題材可以炒作的股票,才會形成一種飆股的現象?
如果要思考這個層面,推薦大家看看德國(猶太)股神科斯托蘭尼 André Kostolany 的書,大神後半生筆耕不輟,寫過很多關於他的投機心法,可惜翻譯成中文的只有三本:分別是《一個投機者的告白》、《證券心理學》與《金錢遊戲》。
他在書中寫了什麼呢?其中最重要的,就是兩個比喻。
第一個比喻是:「要看股票在傻子手裏?還是聰明人的手裏?」
第二個比喻是:「投機就像開車,不能只盯著車前三公尺,要看車前五百公尺才行。」
這兩個比喻第一個講股市的心理面,第二個講股票的未來性,就已經將 André Kostolany 一生的投機心法給和盤托出,書中剩下的其他論述,都只是在支撐這兩個比喻而已。
大家可以思考深一層的問題;那就是一檔股票,為什麼常常需要「炒作題材」?又或者反過來說,為什麼唯有題材可以炒作的股票,才會形成一種飆股的現象?
大家都知道股票就是一種「大家一起來集資做生意」的東西(當然輔導長的定義是轉移風險);當越多人想要參與這檔生意,這張股票的價格就會上漲,反之亦然。
而甚麼樣的生意,會有很多人想參加呢?
第一種是「賺錢」的生意
另一種是「大家覺得會賺錢」的生意
(當然,這兩種生意合而為一是最好的生意)
單說這個「大家覺得會賺錢」的生意吧,這個概念,應該就是「炒作題材」最初的形式。幾乎所有的飆股,甚至是所有的泡沫,最初都是由這種「題材炒作」的態勢開始;不過同樣的,我們也可以將這件事情反過來想。
既然知道「炒作(題材)」會形成暴漲甚至是泡沫,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反過來想想,甚麼樣子的題材,是可以炒作的題材呢?
-----------
答案是:概念非常簡單的題材,到甚至幾乎有點不需要思考,就知道能夠賺錢的題材。
像是近年最熱門的重電與電纜(看看那漲了三十倍的華城阿)就是這樣最好的例子!